【转南京日报】南京石湫街道、马鞍山博望镇——“一把刀”磨出的致富经
中德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郑小平摄
享有“刀具之乡,铁画之源”美誉的石湫街道,是南京的西南门户;锻造出“中国刃具第一镇”“中国机床第一镇”两张名片的博望镇,则是马鞍山东向发展、融入南京的桥头堡。
石湫街道与博望镇分居苏皖两省,却又彼此接壤相连。记者驱车从石湫一路驶向博望镇的路上,遍布刃磨具、机床等相关公司。一把“刀子”,让石湫与博望的联系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走向产业的协同发展,更带动了两地老百姓的增收致富。
博望镇 先行一步,发展产业集群
6月15日中午,刚刚下过大雨的博望镇凉爽宜人,安徽中德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却十分热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长玉正忙着接待从南京浦口区来购买机床的客户。
博望镇冶铁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之后,博望镇又转向打制工业刀具。千百年的延续,似乎让每一个博望人的基因里都刻上了与刀具相关的印记。
出生于博望镇的郑长玉早年在南京以销售博望刃具为生,2000年回到家乡,创办了中德机床,并在2015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上世纪90年代,很多博望人都在南京秦淮区雨花路一带推销刃具。后来,镇里发展跟刃模具相关的产业,鼓励我们返乡创业,许多人就回来了。”郑长玉回忆说。一大批推销员的“凤还巢”,让博望镇一步步走上了“立足刃具、发展刃具、突破刃具”的发展路子,发展起刃模具、机床、机械加工三大产业。目前,博望镇现有工业企业886家,刃模具和机床企业的占比超过了80%,已经形成以中亚、东海、力源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刃具第一镇”“中国机床第一镇”。
石湫街道 加快脚步,主打“技术牌”
与博望镇接壤的石湫街道,看着邻居的迅速崛起,自然也加快了脚步。目前,石湫街道有360余家机械制造类企业,其中刃具、机床类企业有200家左右。
南京振锋机械刀具有限公司位于石湫街道明觉工业园内,是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刀具生产企业。企业负责人邓成林也是跑刃具销售出身,是石湫第一批办厂从事刃模具产业的人。
“做刃具肯定是受了博望镇整个大环境的影响,20多年的发展,两边已经互相形成了一个深度融合的产业链。”邓成林告诉记者,在博望镇与石湫街道的交界处,很多刃模具、机床企业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机床上用的刀具有几百种,单个企业肯定无法全部生产,所以很多刃模具企业都会互相交流,捆绑销售。”
在深受博望镇刃模具影响的同时,邓成林也在不断创新,振锋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就有近百万元,“如果不创新,不搞研发,很快就会被行业淘汰。”邓成林说,现在振锋公司正在研发可用在机床上更耐磨的陶瓷刀,成功后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使用成本。
振锋刀具只是石湫街道众多刀具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一个缩影。石湫街道企服中心主任周良龙说,近年来,石湫街道已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探索与浙江刀具产业集群的合作,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水平,向“专精特新”转移。
跨省“磨刀” 两地携手奔小康
深度融合的产业链,让石湫、博望两地的老百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异地工作、办厂、开公司,在这里司空见惯。
位于石湫的南京金球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有名的机床企业,而董事长刘口玉却是地地道道的博望人。“距离很近,来往很方便。”他说,“选择江苏,也是希望借江苏这个经济强省广阔的平台,把企业做大做强。”记者了解到,落地石湫的18年里,金球先后发展起两期项目,年产值可达近亿元。
今年41岁的陶帮林,在金球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干了近20年,如今已经是公司的骨干力量。“我原来在博望镇上一家机床公司上班,后来听说金球的待遇不错,就来了。现在我一个月到手能拿到8000块钱,还不算加班费。这一带的刃模具、机床公司,一个月基本都能拿到这个数。”陶帮林告诉记者,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他的姐夫、不少同学都在金球上班。
与陶帮林相反,石湫人王玮放弃了在溧水国企的工作,2009年前往安徽中德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一番打听之下才知,王玮的老丈人和公司董事长郑长玉是亲戚,引荐之下到了中德,如今已是公司的销售经理。王玮直言:“在这儿的收入,比过去高多了。”
据统计,目前活跃在石湫街道、博望镇边界地区,仅刃模具、机床产业,跨省工作的两地工人约有1600人。两地企业的“刀”越擦越“亮”,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琪 周飞
南京日报原始链接: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20-06/18/content_569218.htm?div=0